清末民初太极拳史的研究,绕不开一位举足轻重的人物——太极拳第一高手宋书铭先生。他以年逾古稀之龄,折服了杨家太极和吴氏太极中多位正值壮年的顶尖高手,令其拜师效法,生动验证了王宗岳《太极拳论》中“观耄耋能御众之形,快能何为?”的精髓所在。在真正掌握“四两拨千斤,显非力胜”的高人面前,年轻力壮、精力充沛的武者也只能望洋兴叹。
宋书铭先生的“宋谱”中记载了大量关于宋祖及其太极功夫的高妙武学心得,这些文字内容令学界耳目一新,迅速吸引了众多学者的注意力,集中于宋家世传拳法,却相对忽视了王宗岳拳论谱的传人地位。反倒是笔者关于宋氏与王宗岳关系的研究文章,令业内人士为之一振。
假若仅以宋书铭先生“宋谱”中呈现的王宗岳《太极拳论》内容为依据,清末民初的学人必定会将关注点聚焦于宋书铭拳法与王宗岳拳论的渊源上。因为杨家后人及传人基本可以排除宋书铭是其正统弟子的可能。倘若他真为杨家门人,这位不求名利的高人绝不会讳莫如深。
宋谱的价值还体现在其编纂的目的和方法上。谱中明确指出:“其余太极功若有别名别目者,我不知也。待后人有所补充,记之可也。”此非谦辞,而是昭示这部谱集本质——为构建系统化太极功体系而撰写的专门文献,远非简单家传拳法的零散记录。紧接着更有警言:“切记,何等名目拳法,太极则不能两说。若太极有不同说,断非一家。”此句揭露了宋家先人以王宗岳拳论为准绳,主动将家传武学“太极化”改造的明确意图。
展开剩余68%正是因为宋氏先人与王宗岳或其嫡传弟子之间的联系,才保留了王宗岳《太极拳论》及相关传授资料,尤其有张三丰批语指引,宋书铭先人回顾其所知历史与家传拳法、道功,认为历史上诸多可合者皆纳入其中,甚至对拳法加以改变改良,归于“太极功”体系。同时,他还对拳谱中介绍的王宗岳拳论部分的上下文内容进行了分类命名。
以“后天法太极拳”为例,谱中记载:“胡镜子后天法:胡镜子在扬州自称名号不详,此人乃宋仲殊师也……仲殊所传殷利亨太极拳名曰‘后天法’,亦即掤捋挤按采挒肘靠,虽势法名目不同,其功用实为一家,犹如亲人分居,各有分工,根本不异。”谱中列举了后天法的多种肘法名称,如阳肘、阴肘、遮阴肘、晾阳肘等,实为《中华武藏》第十三卷中所载绵张短打拳法的同源异流,经由王宗岳拳论改造而成。
这一系统化建构的实例,生动展现了宋氏先人在特定标准下,主动整合武学体系的独到方法论。宋谱进一步阐述:“若太极说有异,断非一家;无论功夫高低,一家人无两说。自上古先师,上溯根源,东方先生再溯,孟子论列国纷争,皆为立命之功,养浩然之气,塞乎天地之间。欲大成者为化功,欲小成者为武事。非气体充盈,胡能成乎?由立命尽性,至穷神达化,自天子及庶人,莫不诚意正心修身始也。此后世不可轻传。若谓不传,何以家传至今?无论远近亲朋,家传者贤也。遵先师训诲,传后辈如传人,须慎重记心血。”可见,宋谱非徒记录家传,而是有目的地收集、整理、归纳太极功法。
与《中华武藏》对拳法拳谱历史的系统梳理类似,宋谱更包含人为改造与强化归类的措施。那些看似历史传承的六代谱系,实则是将不同时期拳法纳入太极框架的“溯源工程”,展现了理论框架下的技术传承重塑,与传统拳谱“师传慎守”的封闭性形成鲜明对比,彰显了编纂者对武学系统性建设的决心。
宏观视角下,宋谱前部为铺垫,中段集中论述王宗岳《太极拳论》及传授内容,这些正是宋书铭先生拳法的核心和优势所在,也是其在与杨家传人交流中胜出的关键。否则,唐代所传拳法为何到了宋书铭手中,竟与嘉道年间杨禄禅在陈家沟传承的拳法惊人相似?显然,两者同源于王宗岳拳法,绝非两家各自独立。
对于有人质疑宋书铭隐瞒自己杨家传人的身份,笔者认为凭其不计名利、不受许禹生等外界名利诱惑的品格,绝不可能伪造历史。伪造者不会等到古稀之年才“现身”,也不会在关键时刻止步不前。
宋书铭谱系建构的真正目的,是确立太极功的正统性与系统性,而非简单冒认源流。更多详细论述可见后文。
愿更多人支持、抢救、分享、保护、理解这段珍贵的太极文化遗产,欢迎加入相关群组,助力太极拳史的传承与发展。
发布于:福建省传金所配资-配资公司平台-网上配资网-股配资网站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