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年的中国国际大数据产业博览会期间,“数字”与“人文”的深度融合发展,成为一个重要议题。过去一年,贵州“村BA”“村超”的爆火,让苗侗斗牛、侗族大歌等非遗瑰宝借助直播镜头跃升为“顶流”。数字文旅、数字非遗、数字藏品等新业态蓬勃涌现,人文经济正成为驱动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蓝海。
贵州实施“四大文化工程”,为文化赋能经济提供了顶层设计和战略指引。在人工智能时代,文化基因如何在数字浪潮中焕发新生,并转化为可持续的经济动能?数字技术又怎样反向激活、重塑乃至再造地方文化?如何结合贵州实践,从人类学视角解码“数字浪潮中的文化基因”?就相关问题,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专访了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院教授、人类学研究所所长赵旭东。
人文是数字经济“底层密码”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您如何理解数字经济与人文经济互相融合互相促进?
赵旭东:数字媒介无疑是文明发展的未来趋势,也推动着文化研究的转向,即从关注原始文化模式转向以新媒体为载体的当代文化探索。人类学认为,人生活在文化之中,而文化形态深受社会制度和技术革新的塑造。技术变革必然孕育出与之相应的文化表达形态。
当下蓬勃发展的数字经济,其深层意义在于揭示了全球性的文化转型。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正日益转向基于网络新媒体的表达,核心在于文化意义的赋予。微信、抖音、快手等平台,本质上是文化转型的载体,理解其背后的文化逻辑,便能把握其中蕴含的巨大经济价值。
航拍贵州村超现场。贵州“村超”以文化为符号进行数字传播,带来线下消费爆火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汪国锋 摄
例如,最近有人因高铁禁带散装白酒的规定,在安检时当场喝完一瓶酒。酒厂得知后,主动给予其远超酒本身价值的“精神补偿”,而这次事故营销带来了这款酒的销量大涨。
这在法律层面或许难以理解,但从文化角度看却十分自然——它体现了“有所失必有所得”的互惠原则。厂家正是巧妙利用人们对这种文化心理的依赖,通过补偿行为进行营销,成功吸引了直播带货的流量与关注。
由此可见,数字经济中的“流量密码”,其底层逻辑实则是“文化密码”。在数字化时代,文化表达与流量经济相互映射,彼此成就,形成了强大的共生关系。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人文经济为什么能成为经济发展的一个新增长点?
赵旭东:人们的生活在逐渐富裕起来,衣食之忧开始得到解决之后,第一个涌现出来的就是对于文化意义的符号消费。比如走出自己所熟悉的社区,到不一样的文化氛围中去体验那里的生活,这无形之中催生了寻求独特文化体验的旅游经济。在这方面,具有丰富文化形态的贵州发展模式最值得关注。
贵州“红飘带”长征数字科技艺术馆点燃红色旅游热潮。
传金所配资-配资公司平台-网上配资网-股配资网站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